今年上映《小丑回魂》给了较为疲软的北美电影市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黑马之一。在片中,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使许多人为之鼓舞感染是,时隔这么多年,史蒂芬·金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依然如此经典激荡观众的心扉。
四十多年来,史蒂芬·金大量的作品中主题多变,但都描绘了战后美国人的不安心理。
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大师之作到低成本的恐怖录像片,都以眼花缭乱的改编方式讲述了别具一格的神话。
史蒂芬·金
你根本跟不上史蒂芬·金的脚步,若是提及史蒂芬·金,其作品之多,令人瞠目。迄今为止,他出版了超过50部小说,11本的短篇小说集子,还有一系列非虚构作品。
电影方面,IMDb上竟有239个关于他的条目,即使其中很多是原始资料的条目,但仍有60部长片直接改编自他的小说。
不断激增的作品有不可阻挡之势:1984年的肢解片经典之作《镰刀梦魇》已经是这个故事的第二部改编电影了,但还要继续制作至少7部系列片还有一部重拍片。
《镰刀梦魇》(1984)
你可能记得大卫·柯南伯格让人不寒而栗的《死亡地带》(1983),但是你看过同名的80多集电视剧(2002-07)吗?或者是受到「科罗拉多小孩」这个故事启发制作的78集电视剧《港湾》(2010-15)吗?还有在弗兰克·德拉邦特的《迷雾》(2007)之后,最近制作的同名电视剧?
《死亡地带》(1983)
今年上映了《小丑回魂》的第三个版本(结尾处打出了「第一章」的字幕,还有续集也不一定),《杰罗德的游戏》,以及《黑暗塔》系列的第一部,虽然评论不温不火但接着拍续集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所以说,你根本跟不上史蒂芬·金的脚步。
《小丑回魂》(2017)
史蒂芬·金不仅仅是西奥多·罗斯科或路易斯·塞拿任传统上的美国纸浆文学作家,他是「美国的儒勒·凡尔纳」,在一个世纪前凡尔纳创作的鼎盛时期,曾经一年用20多个笔名写了百万多字。
史蒂芬·金出版的不仅是大量的作品,而是一个「神话」:一种介于恐怖与科幻之间的有着独特感受的类型宇宙,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基础上阐述深发。
就像数百位作家还有粉丝共同构筑起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一样,这里还有一个史蒂芬·金的神话。近来,史蒂芬·金的最佳改编之一是Netfix出品的《怪奇物语》,看上去与史蒂芬·金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提供了一个熟悉而复古的斯皮尔伯格/金的故事,讲述孩子们深陷宇宙的危险之中,有着可爱的八十年代风格的作品。
《怪奇物语》
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也选择了同样复古的八十年代世界,观众只能通过之前的记忆来接近邪恶的小丑Pennywise。一个神话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虚构宇宙,自我拆解的机器,是装满镜子的大厅,无止境地激增新的反射,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史蒂芬·金曾说过,可能略有懊悔,「我是以短篇小说作家出道的,没想到一路走来,我竟然成为了一种经济影响力。」自《魔女嘉莉》在1974年首次出版,然后被布莱恩·德·帕尔玛改编成七十年代绝佳的戏剧化的类型电影之后,改编史蒂芬·金作品的模式成为恐怖片界的示范也已经有四十年多了。
《魔女嘉莉》
在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和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1973)这样主流化的恐怖电影催生之下,诞生了第一部拍史蒂芬·金小说的电影作者——德·帕尔玛,之后是拍了《闪灵》(1980)的库布里克。
《死亡地带》是柯南伯格从边缘的先锋电影融入主流的跳板。当然,众所周知地,史蒂芬·金也曾指责库布里克拍了一版「疯狂、执拗且让人失望」的《闪灵》,转而拥抱80年代早期繁荣发展的低成本恐怖录像片,以此作为亚文化的回应。
《闪灵》
史蒂芬·金特别赞同将山姆·雷米的《鬼玩人》(1981)视作界外艺术的「凶猛的原创」。这部影片使得史蒂芬·金的作品与八十年代爆发的挑衅的低俗文化、低预算的改编有了结合,从人物来看,比如有《镰刀梦魇》的制片人,「唐纳德·大预算·博尔歇斯」(他确保发行时写「史蒂芬·金的《镰刀梦魇》,来获得作者的认可)。
史蒂芬·金在乔治·罗梅罗的两部类型混合的影片《鬼作秀》(1982,1987)中明显获得了很多乐趣,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沉浸在让人生厌的E.C.漫画中,成长于着名的因腐败影响而道德恐慌的五十年代。
在八十年代的作品序列中还包括了史蒂芬·金自己执导的史诗级烂片,《火魔战车》(1986)。让人有些困惑的是,这部拍摄于威尔明顿的迪诺·德·劳伦提斯片场的影片一直被评为该年度最差,这一年正好大卫·林奇也拍了《蓝丝绒》。
《火魔战车》
在皮特·布拉茨的纪录片《重访蓝丝绒》中,使用了原本的超8毫米素材,这个镜头拍了林奇停车位,紧挨着史蒂芬·金的。这就像一个证据,证明物质与反物质可以在同一个时空中共存。
在作者电影与评论家斤·纽曼所说的「垃圾」B级恐怖片之间,史蒂芬·金开始为更多「有品位」的通俗好莱坞电影提供原素材。
罗伯·莱纳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专注恐怖的心理成因而不是恐怖本身。德拉邦特让人尊敬的改编之作《肖申克的救赎》(1994)和《绿里奇迹》(1999)都是监狱片,但是他已经写好低成本恐怖片的剧本,之后还会执导《迷雾》,改编自史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看来他已经完全适应史蒂芬·金的神话了。
《迷雾》
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获成功之后,布莱恩·辛格执导了被忽视的《纳粹追凶》(1998),改编自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说,A级片的演员出演了让人心神不宁的B级片:一名大屠杀的罪犯隐匿在美国郊区。
从一开始,史蒂芬·金的小说就适合集数少的电视剧(他1979年的现代吸血鬼故事《撒冷镇》就是分两集在电视上播出的)。随着美国季播剧和流媒体在21世纪的兴起,这种形式有了自己的风格。
复杂的史诗之作《穹顶之下》(三季,2013-15)还有八集的关于暗杀肯尼迪的穿越剧 11.22.63 (2016)都在新的媒体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形式。
《穹顶之下》
因此,在低眉、或中眉、或高眉的恐怖电影的制作历史上,史蒂芬·金的电影生涯无疑堪称典范。而在这些多变的形式中,多平台的媒体资本化也充分利用了其高辨识度的作家品牌。
如果这听上去有些愤世嫉俗,那不如按史蒂芬·金自己说的来好了——视恐怖电影为「垃圾食品」。
史蒂芬·金在对哥特小说及恐怖的研究《骷髅之舞》中强调了强烈的反智立场。这是他在库布里克巧妙地拒绝了自己给《闪灵》写的剧本之后不久写的书(史蒂芬·金在1997年根据小说写了部三集的电视剧,这个剧集证明了库布里克自行改编的决定是正确的)。
金对恐惧最初而原始的愉悦的坚持立场,是尽人皆知的:粉丝抗拒解读恐怖片这一类型,也拒绝通过置换的社会政治或心理上的寓言来为解读正名,使其合理化。
《骷髅之舞》只坚持恐怖故事中的惊险与安慰的简单循环往复,呼唤类型固有的保守与安慰。这就让评论家疑惑了,比如马克·布朗宁在他最近的书《大银幕上的史蒂芬·金》中写道,他完全了解自己选的类型吗?
把史蒂芬·金描绘的宇宙视为神话的理由在于它不再是受一个作家控制的了。也许这是从与库布里克合作的创伤经验中学到的一课——《闪灵》不是按照史蒂芬·金的意图拍摄的,但是可以理解为能被任何艺术家接续创作或修改的神话的残端。
《闪灵》
让人惊讶的是有一些最成功的改编作品反倒积极抗拒史蒂芬·金的最后的安慰姿态。库布里克《闪灵》的结尾没有和好如初的家庭。
在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让人印象深刻的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的电影《幻影凶间1408》(2007)中,鬼故事收藏家没有生还;德拉邦特也让人瞠目结舌,他给《迷雾》重新写了一个荒凉无比的结尾,这个决定花费了他数百万的预算(没关系,他最初还打算拍成黑白的呢),正是这个决定使得这部电影能称上「伟大」二字。
《迷雾》
我认为史蒂芬·金在写作生涯中做得十分出色,他的神话能渗透进美国文化的原因在于他用让人信服的流行叙事展现了美国战后的主体性。这是在创伤概念上稳步构建的心理——20世纪70年代,创伤后精神失调(PTSD)这一观念在精神病文献中出现,与史蒂芬·金首次登上畅销书榜单的时间正好一样。
在早期的书里,他关注家庭内部的身体暴力与性虐待(也就是说,威胁来自于家庭而不是「奇怪的陌生人」),这样的关注激进且领先。《闪灵》中跨代的父亲虐待研究——神神叨叨的杰克·托伦斯一直威胁自己的儿子丹尼——与首次阐述的创伤心理学的新主张相一致,包括反越战的运动者和面对强奸及乱伦创伤曾保持沉默但又试图将其公之于众的妇女。
《闪灵》
严重的创伤能够产生或增强奇怪的精神能力的感觉——就像丹尼在《闪灵》里表现的那样,还有《死亡地带》里能够预知的超能力——着名的精神病专家也承认这一点(弗洛伊德完全相信心灵感应)。
《尸体》中自传性的童年创伤,后来拍成了莱纳的《伴我同行》,这促使一名优秀的创伤心理学家勒诺·特尔判定史蒂芬·金的整个职业生涯就是他未解决的童年创伤的产物,他在一本主要的心理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伴我同行》
当然了,这是还原演绎的结果,但是史蒂芬·金坦诚他成年后的嗜好可以承担这样的描述。在小说《睡梦医生》(2013)中,成年后的丹尼·特伦斯尝试用12个步骤从酗酒中恢复,这是《闪灵》的续集,也是自传性的。
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的记忆」的范式曾经亮相,它的概念是:童年创伤太严重以至于被有效编码且不能有意识地记忆,除非他们遭受真实的或人为的危机(催眠)才能解码。
在恰当的时间,史蒂芬·金出版了《图书馆警察》《杰罗德游戏》还有《热泪伤痕》,这些小说都依赖于主角们需要面对童年性虐待,他们在混乱沮丧的成年生活中受到压抑。
即使面对了恐怖的记忆之后,这些碎片会融入自我,安慰的承诺也是恢复记忆的自助教科书的组成部分。现在最有前景的年轻恐怖片导演迈克·弗拉纳根会把《杰罗德游戏》拍成什么样子呢,这很有意思,这部影片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于Netfix上发布,距其原着首次面世又恰逢恢复记忆疗法盛行之局面,已经过去了25年。
《杰罗德游戏》
最近,史蒂芬·金写了他濒死的身体创伤经历——被一辆面包车撞伤,他把这个写进了《国王医院》(2004)的剧本里,根据他轻抚过死神的经历,把拉斯·冯·提尔原本的电视剧变成一部非常特殊、类似幻觉的作品。
最近,创伤的讨论伴随着建立心理「还原能力」的话语。史蒂芬·金对他小说安慰功效的信念,在面对极端应激事件后自我的脆弱重建中非同寻常。
他在小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处理美国历史的创伤,19世纪暴力、种族灭绝、广岛、肯尼迪还有越南,这部毕生之作成为美国不安的花名册,这样连续地与涌现的改编者交谈。
史蒂芬·金的作品到底是不是好的艺术作品,无关乎品味,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错误的问题。相反,在美国动荡之时,他抓住了哥特式的情节剧,提供了引人入胜的叙事形式。
哥特元素向来都是有关政治力量的事物的黑暗面,这种类型也总将死亡与皇家力量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它为什么会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风靡全英,也解释了20世纪其重心转向美国的原因。
在那儿,枪手总是与有邪恶力量的黑衣人联系在一起。在一个从《死亡地带》书中蹦出来的煽动者所定义的时代,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够从史蒂芬·金创伤性的神话中退场。
关于中国影视新闻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中国影视新闻网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