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是古代帝王,国家,大臣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那么所为的“魏才秦用”翻译过来就是魏国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果为秦国所用,对秦国一统天下有很大的作用。
春秋时期,有一个“楚才晋用”的典故,说的是楚国朝纲不振,优秀人才投奔他国,特别是被晋国重用。其实,更加令人感叹的是“魏才秦用”。战国时期,商鞅、张仪、范睢,三人都来自于魏国,前赴后继,辅助数代秦王,帮助秦国实现大国崛起。
(商鞅论法,图片来自网络)
后世秦国重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于“魏才秦用”这段历史有精辟的论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富国强。惠王纳张仪之计,拔三川,并巴蜀,收上郡,取汉中,散六国之众。昭王宏范睢之略,废勋贵,强公室,远交近攻,蚕食诸侯。魏失三才,皆成秦之栋梁,令人嗟叹。
遥想当年魏文侯治下,群贤毕至,以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以李悝、翟璜为相,以乐羊、吴起为将,文武并进,开创百年霸业。可惜“文”、“武”之后,不再有“惠”,魏惠王一错再错,打坏了一手好牌。
(张仪欺楚,图片来自网络)
商鞅虽是卫国人,但是先来魏国求发展,公孙痤慧眼识才,奈何魏王不以为意,商鞅失意投秦。张仪本为魏国贵胄之后,却在秦国找到了天地,入秦第二年就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国。范睢之才,连齐襄王都赞叹不已,而须贾、魏齐不喜,反以为病,范睢饱受迫害,心死投秦,远交近攻和强干弱枝之策使秦如虎添翼。
(范睢复仇,图片来自网络)
前车之鉴,未必都能成为后世之师。三国时期的袁绍,原来雄踞冀、青、并、幽四州,良将谋士,人才济济,奈何不识材不惜才,结果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帮。
反观秦国,数代君主无不渴求人才,才尽其用。孝公的求贤令慷慨激昂,“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六国之士怎能不血脉贲张。惠文王设置相国,吸引了各国的“职业经理人”,来秦国的舞台大展身手。
“魏才秦用”不过冰山一角,六国之败,先败于人才。
(秦灭六国,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中国影视新闻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中国影视新闻网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